摘要: 申报所:城乡统筹与村镇规划研究所 协作所:总体规划三所、市政规划研究所、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所 合作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项目地点: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年第24届冬奥会将在北京和张家口举办,其中大部分雪上项目将在崇礼完成。冬奥会给崇礼...
申报所:城乡统筹与村镇规划研究所
协作所:总体规划三所、市政规划研究所、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所
合作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项目地点:河北省张家口市
2022年第24届冬奥会将在北京和张家口举办,其中大部分雪上项目将在崇礼完成。冬奥会给崇礼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地方政府积极应对,迅速开展一系列规划编制工作。清华同衡作为规划编制参与主体之一,承担着探索冬奥大事件影响下周边乡镇可持续发展路径的重要使命。
01、规划背景
冬奥会让世界的目光聚焦崇礼,崇礼不再是偏远山区的小县城,一跃成为国际化城市。为保障冬奥会举行,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加速,特别是京张高铁、延崇高速的建设,极大方便了崇礼与北京的交通联系。
在“崇礼滑雪”新名片的影响下,冰雪体育和“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本地的稀缺资源价值陆续被发现,各方企业纷纷进驻,各类项目蜂拥而至,寻机开发。
本项目是冬奥系列规划的组成部分,包括红旗营乡、狮子沟乡、高家营镇三个乡镇,均位于崇礼冬奥赛场核心区外围辐射地区。面对冬奥大事件,各乡镇如何紧抓机遇,通过规划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价值。
02、项目难点与需求
1. 如何将大事件带动周边乡镇跃升的“短期动力”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动力”?
通过案例比较,发现大事件周边乡镇发展的困境在于大事件之后随着资本投入和关注度的下降,“速度城镇化”将逐渐乏力。如果不能对这些乡镇的未来发展精准定位,实现职能和品质的跃升,大事件的影响力会急剧减弱,本地居民的消费水平难以消化高水平的服务设施,会导致运营困难和投资破产。
2. 如何在大事件带来的投资压力下破解地方发展与保护的难题,并通过有效的建设管控落实规划意图?
在全域空间上,大量新项目建设和村庄迁并会对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文化环境造成难以修复的破坏。在大量投资主体入场过程中,传统规划的经济技术指标难以应对动态市场的不确定性,规划落地难度增加。
3. 如何让小城镇建设成为体现中国美好乡村人居愿景的新窗口?
小城镇传统的生活环境难以匹配未来“新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和游客对旅游品质的要求。而没有结合当地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开发项目将会扼杀小镇的灵魂,成为千篇一律的“商业小镇”。
4. 如何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搭建面向落地实施的沟通与协商平台?
开发企业往往热衷于建设盈利性设施,而对公益性设施建设缺乏兴趣。有限的地方财政和“谁建设谁配套”的开发模式,使得公共产品供给受到影响,城镇功能失衡。同时,乡镇建设对企业投资的过度依赖导致部分开发商屡屡尝试挑战生态底线,红线管控形势严峻。
03、规划策略与回应
1. 上下统筹、差异引导,挖掘乡村可持续动力源
在战略定位中,自上而下,站在区域的视角谋划乡镇的发展格局和定位,从冬奥会的发展影响谋划核心区、城市到外围乡镇的发展未来,上下一盘棋,协调发展。在乡镇层面,自下而上,结合自身条件,主动承接相关职能转移,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方向,差异化引导,错位发展。
在产业规划中,识别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发展各自有条件做和有能力做的产业体系。对旅游服务类乡镇,重点开展游客画像来识别判断游客需求的差异性,通过针对性植入核心功能产品,实现对客源市场和旅游产品的精准匹配。将产业规划到产品,将产品落实在空间,为下一步的招商引资提供直接参考。
2. 全域规划、刚弹结合,探索乡村用地新模式
立足全要素保护,合理划定“三区三线”,实现开发与保护双赢。面对乡村地区大量出现的旅游服务类项目,探索乡村用地新模式,引入“独立产业用地”,为乡村用地类型预留政策接口。科学构建人口和产业用地模型,确定适宜的发展规模。对标同类实际案例,合理确定开发强度。最终,通过“底线管控+用地管制+指标约束”的方式,划定全域建设空间,确定用地类型和用途引导,提出建设控制要求。
3. 精细设计、场景营造,塑造崇礼独特的山地小城空间特色
围绕“打造中国北方山地风貌小镇”的总体要求,致力于向世界展示崇礼的山水和人居品质。围绕水,顺水打造灵动变化的活力公共区;尊重山,沿山打造依山就势的安静生活区。精细识别基地内有价值的要素,通过小镇活力街巷串联,将现有空间资源整合进小镇未来的文化景观体系;通过不同层次的空间轴线,搭建人工环境与山水林田相互咬合的开放空间骨架,构建富有在地特色的小镇自然肌理和山水脉络。围绕重要节点进行场景化设计,塑造充满独特魅力的人性化场所。
4. 求真务实,平衡诉求,编制面向真实需求的“响应性”规划
面向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求真务实,守底线,讲人情,兼顾各方关切。面向开发建设的可行性,经常变身调解人,通过实地推演化解各方矛盾,有效引导建设活动。以技术支撑为前提,以规划编制为平台,促进多方协调,解决实际冲突,谋求地方政府、开发业主、村民的最大化共赢。
04、项目创新与意义
1. 小城镇规划不再是蓝图式规划,要做一整套一揽子解决方案
通过逐步引导各层级的规划编制,提供从战略构想到项目落地全程陪伴式的“过程服务”,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2. 在乡镇尺度的规划中,突破层级壁垒,探索了一套技术集成创新
摒弃单一层级的技术叠加,探索一套从全域规划、用地布局、空间精细化设计到项目选址、指标约束、落地建设的技术集成创新。
3. 面向旺盛动力和无序建设,化身多个角色,敢做承压者和解扣人
突破传统规划技术人员身份,化身协调员、游说员和推销员等多个角色,不断促进各主体间的对话协商,破解项目落地的最实际问题。
4. 构建了一套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规划的理论与技术框架
面向量大面广的小城镇,通过一系列创新探索,从价值导向、规划框架、技术方法、协调方式、建设模式等方面提供了一套可操作、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专家点评
规划按照新的理念突出了生态优先、底线管控的规划手段,并搭建了空间骨架,以实现治理的转型。面向现实问题时,项目采用协商协作的方式推动了规划的实施。建议进一步总结“响应性”、“陪伴式”规划的技术支持和工作模式。
项目准确地抓住了核心问题和重点、难点,不仅注重眼前规划,更关注后奥运时代的发展问题,强调可持续发展。
对项目的整体把握较好,提出的技术思路清晰、具有针对性,成果内容丰富且表达深入。
本文由清华同衡 总体规划研究中心提供